熱點內容
- 瀏覽
2145 - 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八大派系之: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筑開始.
- 瀏覽
1937 - 超震撼!深圳灣超總基地,12總部(大廈)即將拔地而起.
- 瀏覽
1837 - 競賽揭榜 | 扎哈摘得深港科創合作區皇崗口岸片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桂冠.
- 瀏覽
1469 - 用傳統空間演繹深圳未來城區——深圳光明科學城競賽方案詳解.
- 瀏覽
871 - 設計競賽 | 深圳羅湖新秀片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
- 瀏覽
639 - 濱水空間 | 德國埃爾福特改造后的老城河岸被譽為城市中的綠地毯.
用傳統空間演繹深圳未來城區——深圳光明科學城競賽方案詳解
深圳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咨詢
(ISA事務所優勝方案)
光明綠野學園
背景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正式發布?!兑庖姟访鞔_深圳作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光明科學城賦予了時代重任下的“光明擔當”。
2019年9月12日,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光明區政府共同主辦,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光明管理局承辦的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咨詢,向全球發布征集公告!
最終共51家設計單位提交了資格預審文件,最終評選出10家入圍,2020年1月評審委員會9位專家(陳一新、李曉江、CJ Lim、Michael Sorkin、王建國、王茂林、張宇星、周勁、朱榮遠)聽取了10家設計機構的現場匯報,并對其提交的成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通過5輪記名投票,評選出不排序的前三名、三等獎2名及參與獎5名推薦給主辦方。
今天,我們就前三名方案之一,德國ISA意廈國際設計集團+高力國際物業顧問 (香港 )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聯合體方案做以介紹。
圖:ISA方案光明科學城中心區CBD
圖:ISA方案
區域格局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定位
光明科學城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關鍵節點,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光明科學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節點。
圖:灣區新一代國際級大裝置城
作為中國第四代大科技裝置集群地,光明科學城緊鄰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等高級別教育資源,圍繞它們,未來這里將規劃建設系列大科學裝置集聚區,極大提升灣區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北鄰科學城大裝置集聚區,南接產業轉化區, 坐擁光明新區北部唯一的城際軌道站,涵蓋科學城中心文化與綜合服務中心、大型中央公園,未來,必將成為國際與國家級科學科學研究機構與科研社群的服務中樞、交流中樞、資本與交通中樞。
ISA方案構思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未來面臨的3個全新挑戰
01
科技社區如何形成對科創人群持續的吸引力,并不斷激發創造性?
年輕活力、開放交流、自主學習是互聯網與城市結合的特質, 知識和技術驅動的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城市密度和鄰近性的意義和價值。國際科創新區越來越傾向選擇富于活力的城市,聯合領先的公共科研機構和科研服務企業,并享受便捷的社區服務。聚集、活力、與城市化,日益成為科技社群面向未來全新的應答。
圖:經分析總結,多元化創新空間/一個高彈性、高復合性的功能體系:以都市品質為核心,公共空間為骨架,不同模塊體系有機組合,15min 步行圈包含全科技服務板塊,5min 步行友好圈內覆蓋復合活力、科研創新、產業服務等。
02
城市高度擴張、生態資源逐漸斑塊化進而消逝的今天,如何實現科技產業、優質人居與生態環境的和諧?
隨著深圳的快速發展,生態綠地逐漸呈現斑塊化,生物多樣性逐漸呈現出下降的態勢。人類活動正在加速干擾生態斑塊的自然屬性,無法適應新環境的生物被迫遷移或面臨滅絕,導致城市生態景觀同質化日益嚴重。生物多樣性的降低逐漸削弱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
方案順應現有用地的空間形態,以組團發展的方式布局科學社群,限定城市發展空間,旨在保證城市拓展所需的土地,又保證綠色生態空間的連續性,有效避免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綠地空間進一步斑塊化。
圖:今天的光明城中心區,正處于大都市擴張形成的密集城市空間、發展和生態資源斑塊交織共存的東西分水嶺。
03
科學城的未來人居模式如何延續其本身固有的地域文化特質?
四十年的經濟特區政策,深圳一直給人以全新的移民城市的印象,而忽略其自身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深具地域特點,依山伴林的圍屋結構,是極具典型意義的地域聚落特征。
“嶺南圍屋”是基于原有用地肌理,一系列內部私密,外部共享,融于自然的空間發展模型?;締卧Y構:村落組成以民居為主,以竹筒屋或明字屋作為基本單元,平面單元大多呈三合院形態。院落排列模式:幾乎所有的建筑組合,都像梳子一樣南北向排列成行,兩列建筑之間有“里巷”,也是村內主要交通道。
圖:嶺南圍屋的梳式布局
圖:自宋至清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鎮沿河流建造的46座圍屋。
圖:2019年衛星圖中光明中心區尚未開始建設,城市肌理高度蔓延,歷史性的村莊肌理已經與現代住區的空間模型雜糅,仍能辨識其與河流的相關結構,但公共與文化職能的缺失,使它轉化成一個沒有中心/沒有控制/沒有特色的蔓延體。
ISA設計方案
順應現有用地的空間形態,布局光明科學聚落—各科學組團,組團結構自然呈現出向綠野開放的形態。
圖:方案總平面
以10min步行距離為尺度控制一側融入綠野,另一側對接周邊城市,形成滲透性的島狀空間結構,突破僵化道路體系對自然系統的分割,同時構成分期建設的基礎,既保證了城市拓展所需的土地,又保證了綠色生態空間的連續性,有效避免發展所帶的生態綠地空間進一步斑塊化。
圖:方案空間結構,滲透性的島狀結構
圖:區別于傳統科技園區,光明科學社群組成光明科創新園區島狀結構。
ISA方案理念
光明綠野學園
一個根植于深圳著眼于未來的全新生態人居模型
基于對上述三個問題的思考,我們提出“光明綠野學園”這一理念,作為對根植于深圳、著眼于未來,創新生態人居模型可能性的探索,他包含光明科學社群、光明科學綠野、城市大腦步廊三個層級。
光明科學社群
122ha 光明CAMPUS(深圳最大的校園),基于原有都市肌理,界定不同的光明科學社群。
光明科學綠野
城市/綠野/ STEM社群3種文化的拼貼,發展組團之外形成健康、連續、活力的光明科學綠野。
8km光明城市大腦步廊
智慧城市中樞,有軌電車/自行車高速/智慧公交/城軌聯動一體高效線路。
01
光明科學社群
根植于傳統圍屋的現代人居模型
光明科學社群根植于地域傳統聚落“嶺南圍屋”,基于原有用地肌理,形成一系列內部私密,外部共享,融于自然的空間發展模型,成為光明中心區各個組團的基本結構單元。每個單元一側為融入中心科學原野的前庭,中間是相對私密的科技社區,城市一側則呈現高強度高混合的活力界面。
圖:我們對傳統聚落的典型要素進行研究提取,探討科學城的未來人居新模式、地域文化特質。
社群20%的用地為預留用地,為后期發展實現彈性提升,同時永久保障不再擴張的外部界面,并保障內部充分的開放空間。社群內部將融合科研、辦公、居住、服務等復合職能,并引入科學旗幟性研究組織,如同傳統圍屋聚落,構建緊密聯系的新型科技社群。
圖:光明社區基礎單元
圖:光明科學社群標準單元研究:制作實體模型進行開發強度與模式案例研究。
不同科學社群單元的前庭空間串聯形成連續的campus界面—— 一個綠野中的全新學習型社區,以終身學習為原則,為科研人才、企業和社會創建一個集聚、共享的開放環境。通過公共空間網絡的全新構建,形成一系列正式/非正式學習環境,構成園區未來的深度學習圖景空間。
圖:不同的科學社群將成為不同類型未來科技人群的社會學園、自然學園和生態家園。其衛星型復合職能社群結構,結合城際站,聯動周邊交通/資本與資源中樞,共同塑造光明科學城的未來全新科創ID。
圖:正式/非正式學習與交流圖景
02
光明科學綠野
科學城未來的生態綠肺
中心區中央為光明科學綠野。光明科學綠野意圖在科學城中心構建一座綠色、韌性、可呼吸的都市活力森林。100%人工干預,100%的生態效能,100%的活力生活。植樹而將成為未來城市化歷程的一部分,樹將成為活力都市生活的催化劑:擁有超過44000棵樹木,425公頃林下空間,植入超過800條游憩步道和各類游憩娛樂空間,增加了12條生態觸角連接周邊。
圖:光明活力森林
樹林、游憩交往林下空間、韌性基底-至上而下三重界面構成的光明科學綠野,作為光明科學城的重要基礎設施,成為公共活動活力載體的同時,每日吸收處理1152噸二氧化碳,成為科學城未來的生態綠肺。
圖:光明森林結構圖
圖:光明森林為主體的科學綠野和12條放射型綠色通廊
圍繞光明科學綠野,順應現有用地的空間形態,布局光明科學聚落 — 各科學組團,組團結構自然呈現出向綠野開放的形態,以10min步行距離為尺度控制,一側融入綠野,另一側對接周邊城市,形成滲透性的島狀空間結構,突破僵化道路體系對自然系統的分割,同時構成分期建設的基礎。既保證了城市拓展所需的土地,又保證了綠色生態空間的連續性,有效避免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綠地空間進一步斑塊化。
圖:規劃組團肌理與規劃城區肌理高度關聯
圖:區別于傳統科技園區,光明科學社群組成光明科創新園區島狀結構。
03
城市大腦步廊
動力與智慧中樞
8公里長的城市大腦步廊將貫通整個光明中心區域并連接周邊區域,串聯各個光明科學學園CAMPUS開放空間及中心區公共設施,其一側為現代都市化聚落,另一側則為250公頃的光明活力森林。
圖:城市大腦步廊概念圖
20米寬的城市大腦步廊為片區行人優享活力交通線,通過輔路與城市主要干道連接。將承載有軌電車、雙向2車道機動車、不同的慢行動線,未來將逐步引入無人駕駛、智能共享交通等全新的交通模式。有軌電車使每一個組團實現軌道交通+步行交通的基本出行模式,并保障每個組團在15分鐘之內可直達軌交及城際站點。
圖:尊重現狀城市肌理,在保留原有城市主干路的基礎上,通過”大腦步廊“串聯各城市組團與綠野,各組團設有軌電車站。結合城際站點,形成外部區域與光明城的聯動引擎。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無人駕駛/智能交通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拓展、科技產業/文化教育的代際更新,城市大腦步廊將成為光明綠野學園動力與智慧的中樞。
圖:大腦步廊通過結合未來交通的發展趨勢,為科技城塑造更加高效、人性化的街道空間,提供安全舒適的街道環境,將城市空間還給城市居民。
與傳統閉合型綠野及科技園區不同,光明綠野學園是面向未來、不斷生長的開放型系統。指狀的光明科學綠野及光明大腦步廊將不斷生長連接周邊區域,并串聯南北各大裝置集聚區、周邊不同科學聚落,乃至深圳,整個大灣區。
圖:可生長的光明科技社群基礎組團
光明綠野學園提案最終在競賽提案中勝出,獲得專家組評審優勝,期待科學城綠色、活力、光明的未來。
圖:光明綠野學院河畔學院鳥瞰圖
(文章轉自先鋒城市設計,僅供學習交流,如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