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內容
- 瀏覽
2145 - 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八大派系之: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筑開始.
- 瀏覽
1937 - 超震撼!深圳灣超總基地,12總部(大廈)即將拔地而起.
- 瀏覽
1837 - 競賽揭榜 | 扎哈摘得深港科創合作區皇崗口岸片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桂冠.
- 瀏覽
1469 - 用傳統空間演繹深圳未來城區——深圳光明科學城競賽方案詳解.
- 瀏覽
871 - 設計競賽 | 深圳羅湖新秀片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
- 瀏覽
639 - 濱水空間 | 德國埃爾福特改造后的老城河岸被譽為城市中的綠地毯.
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八大派系之: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筑開始
打開上海地圖
能看到滿屏的“故居”和“舊址”
各種西式古典建筑
和東方韻味混合在一起
形成了懷舊又摩登的海派風格
海派建筑僅有百余年歷史
卻包容了世界各地文化元素
構建了這座城市
獨特的韻味和氣質
從喧囂繁華的外灘
到市井煙火的石庫門
歷經滄桑留存下來的海派建筑
與現代浦東的摩天大樓相呼應
共同形成了一江兩岸的獨特風景
01|海派建筑
時代的產物
鴉片戰爭后
上海被迫開埠
外灘原有的商鋪碼頭
逐漸被外國洋行取代
一幢幢風格多樣的樓房平地而起
成為海派建筑的雛形
歷經百年
從中西并存走向中西融合
而后自成一派
包容與創新
是海派建筑的基因
02|外灘
風格的起點
從古典到摩登
從小樓到大廈
外灘海派建筑走過三個階段
也成就上海“東方巴黎”的美譽
萌芽期丨新奇的西式建筑
1845年-1895年
1845年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上海土地章程》
正式確立第一塊英租界
第一座西式建筑在外灘出現時
人們競相到這里張望
1846年
英國人建了第一座旅館
禮查飯店
(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
這是上海最早的現代化旅館
也是中國第一盞電燈點亮的地方
(1903年的禮查飯店)
1849年
英國領事館建成
它也是外灘建筑群中
現存最古老的建筑
采用文藝復興建筑風格
主體為兩層磚木結構
立面采用半圓形拱券、平拱式窗洞
底層設計有5孔券廊
廊柱柱式豐富
廊柱為塔司干柱式
一層多用愛奧尼柱式
二層多用科林斯柱式
有英國領事館為外商提供庇護后
外灘上
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1890年的太古洋行)
發展期丨建筑技術的革命
1895年-1910年
隨著租界擴張
鋼筋混凝土開始替代磚木
建筑層數也由2層加至4-6層
1906年
匯中飯店建成
大樓6層 高30米
是當時上海灘最高建筑
也是第一幢安裝電梯的大樓
(匯中飯店,現和平飯店南樓)
采用文藝復興風格
建筑平穩莊重
細節富于變化
大面積白色面磚外墻
以紅色清水磚分割腰線
門窗形式豐富多樣
采用三角形、弧形窗楣
底層為花崗巖貼面
屋頂兩側建有巴洛克式涼亭
與此同時
建筑類型日趨豐富
出現了更多學校、教堂、洋房
雖然還是以“純粹的西式建筑”為主
但是已經出現“中西合璧”的設計了
比如當時的圣約翰大學
(圣約翰大學)
成熟期丨摩天大樓的熱潮
1910年-1930年
此時的上海灘大規模擴修重建
海派建筑迎來摩登時代
以銀行、洋行、酒店為代表的高層建筑
在這里拔地而起
(1930年的外灘)
這一時期的建筑風格紛繁多樣
新古典主義風格
折衷主義風格
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
不一而足
各領風騷
| 新古典主義風格 |
1925年
匯豐銀行大樓建成
大樓主體高5層
中央部分高7層
外貼花崗巖石材
(匯豐銀行大樓,現浦發銀行總部)
作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建筑
古典柱式
三角形額坊
圓形大穹頂
是它的代表性元素
建筑立面為經典三段式設計
橫向
圓形穹頂作為中軸線
劃分中部通高雙柱廊和左右兩翼
虛實結合
莊重醒目
豎向
構圖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為第五層及以上
上部有羅馬交叉式欄桿的女兒墻
下為強烈水平線腳的檐部
出檐較深,飾有齒狀裝飾
建筑整體尺度森嚴、比例工整
裝飾樣式大氣而又不乏細節
被譽為
“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的一座最講究的建筑”
| 折衷主義風格 |
折衷主義的特點是根據需要
融合不同建筑風格
上海海關大樓
字林大樓(現友邦大廈)
有利大廈(現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
都是折衷主義建筑的代表
有利大廈
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大樓
樓高7層
正立面沿用文藝復興風格三段式布局
(有利大樓,現上海市民用建筑設計院)
窗格、檐口、壁柱
廣泛采用巴洛克風格漩渦浮雕
細節裝飾富于變化
屋頂塔亭
頂部裝飾有
伊斯蘭風格葫蘆頂
呈現出一種復古混搭風
| 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 |
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
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
是現代工業發展過程中
形成的美學風格
(紐約克萊斯勒大廈)
建筑外觀上
呈現幾何化造型、退臺式設計
倡導豎向線條輪廓
熱衷機械裝飾元素
1929年
沙遜大廈建成(現和平飯店北樓)
作為第一棟10層建筑
地面至頂端的高度為77米
被譽為“遠東第一樓”
標志著上海全面走向裝飾藝術風格
(沙遜大廈,現和平飯店北樓)
對比古典主義
沙遜大廈的立面設計
從形體、構圖到裝飾都已大幅簡化
以豎向線條作為主要元素
腰線、檐部采用抽象幾何形裝飾
最引人注目之處
是它高達19米的墨綠色金字塔形銅頂
不同于任何傳統風格
這種現代幾何元素的應用
讓art deco成為當時大都會發展的主角
大廈內部的裝飾藝術風格更加突出
用色大膽鮮艷
以白色、金色、草綠色為主色調
(沙遜大廈內部天花板裝飾)
大量使用幾何圖形、金屬元素
倡導現代美學
隔壁的中國銀行大樓也不甘示弱
1936年重建后
雖然到處裝飾著中國文化元素
卻藏不住它立體幾何的外形和退臺設計
(沙遜大廈與中國銀行大樓)
世界上絕少有一個地方能像外灘一樣
短短百年
在江邊千余米的堤岸上
濃縮著萬國建筑的精粹
傳統與新潮碰撞
西式與中式交融
包容創新、自成一派
如果說外灘的萬國建筑群
是反映海派建筑風格的一扇門
那么
以石庫門為代表的民居住宅
就是它的一扇窗
03|石庫門
見證海派歷史
石庫門
作為上海里弄住宅的基礎單元
誕生于19世紀
早期建筑形制源于江南傳統民居
后期則融合西式建筑聯排布局
因大門外有一圈石頭門框
被稱為“石箍門”
后因方言口音
“石箍門”傳作“石庫門”
石庫門的發展與演化
以1920年代為界
可分為新、老石庫門兩個時期
老式石庫門丨大家族的需求
1920年代前
最早的上海人
仍保留著對江南傳統民居的留戀
這時的石庫門多為二層磚木結構
充滿煙火氣的三合院、四合院則是主流
多為三上三下式布局
整棟樓為封閉式獨立單元
高墻厚門
面積百平有余
建筑格局為三間兩廂
進門的前院為天井
一般擺放石桌石凳、養魚種樹
作為全家人的嬉戲之所
(早期石庫門平面布局圖)
天井連通客堂
是家庭的社交場所
兩側為廂房
多為家中晚輩的居所
穿過后堂
后天井連接客廳與廚房
富余的建筑空間
迎合了大家庭的居住需求
進而發展迅速
縱橫成片
形成街坊
在修筑石庫門的過程中
老上海人的巧妙靈思顯現了出來
海派特色的
老虎窗、門楣、人字山墻
相繼出現
丨 老虎窗 丨
上海氣候濕潤
屋頂坡度較陡
老上海人利用這點
在二樓與屋頂間加建了閣樓
同時將上層天窗加大并在兩邊砌墻
使得窗戶垂直成與正常的窗戶一樣
老虎窗誕生
而這里也成為了許多人的童年秘密場所
丨 門楣 丨
上海人從西方美學里
汲取所需
在壯觀的大門上
裝飾上了各種西式元素
就如同畫龍點睛之筆
門楣成為了整個建筑上最為精彩的部分
(石庫門門楣 郭長耀攝)
他們巧妙的把西式山花
點綴在門楣之上
也發展出了半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等門楣
并鑲嵌有西式柱頭花飾和線腳
中西韻味同時間在大門上展現
丨 人字山墻 丨
到了老式石庫門后期
他們把屋架和山墻改為人字形
頂部用水泥蓋頂
同門楣一樣
山墻也配嵌了西式裝飾紋樣
并采用了當時時髦的巴洛克風格
進入1910年代
弄堂規模增大
但單元占地面積變小
三開間、五開間等傳統平面形式則逐漸減少
單、雙開間的戶型逐漸增多
“三上三下”開始被遺忘
(后期石庫門:單開間+雙開間)
這個階段從總體上講
中心軸上還基本保持著
由天井-客堂-后天井-附房
的空間構成
新式石庫門丨小家庭的分化
1920年代后
進入20年代
外來人員驟增
上海進入商業繁榮的時代
同時也導致地皮緊張
居住房屋長期供不應求
大家族解體
小家庭共居
新式石庫門應運而生
外觀上保留了傳統特征
但布局趨于西化
這時內部起了變化
原客堂、前樓、廂房
改進為起居室、臥室
還增設了衛生間
流行開間闊、進深淺的平面
橫向后天井改進為縱向后天井
以利對面鄰屋有較大通風和采光空間
層數則向三層發展
30年代以后
新式石庫門進一步發展
演變出標準更高的花園式里弄住宅
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
更多的西式元素融入其中
取消了門楣
出現了新的裝飾部件——過街樓
(過街樓)
頂面多用拱券造型
以各種西洋花飾和線腳來裝飾
拱券立面上則鑲砌了長方形匾額
那些人、那些事
上海里弄
20年代后
上海繁榮的房地產業造成地價上揚
租金增加
人們難以負擔整棟
故而將原本寬闊的房間分割為眾多隔間
并轉租給一些囊中羞澀的租客
這些租客中不少是文人
作為小隔間的代表
亭子間在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梁實秋《亭子間生涯》寫道:
“廚房里殺雞
無論躲在哪個角落
都聽得見雞叫
廚房里烹魚
可以嗅到魚腥
廚房里生火
可以看到一縷縷青煙從地板縫里冉冉上升”
(1935年魯迅在上海虹口大陸新村寓所附近)
但就是這樣艱苦的環境
孕育出了“亭子間文學”
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
丁玲、豐子愷
都住過亭子間并寫出了驚世巨作
茅盾在這里寫出了《幻滅》《動搖》《追求》
魯迅在這里寫出了《且介亭雜文》
......
方寸間的亭子間帶給老上海人的
不僅是小時候的回憶
更是紛繁的情感故事
它承載的海派都會歷史
甚至比豪宅更真實細膩
石庫門作為海派建筑發展史的見證者
也見證了上海近現代社會的變遷
中西合璧 自由組合
包羅萬象 兼收并蓄
可謂海派建筑的萬花筒
(上海新天地·中共一大會址)
一路看來
無論是高大的商貿建筑
還是市井里的居民住宅
都打上了舊上海的時代烙印
一代代的上海人在風動動蕩中
孕育了自己的海派文化
并走出了一條
中西合璧、海納百川、創新進取的道路
海派建筑凝聚了舊上海人的文化心血
展現了舊上海的風貌
而新海派人還在繼續前進
從“東方巴黎”到中國上海
百年的海派精神
創新與包容將繼續在上海傳承下去
— END —
(文章轉自 HND DESIGN,僅供學習交流,如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